铝挤压型材广泛应用于建筑、交通、电子等领域,但在挤压过程中,常出现裂纹、气泡、起皮等表面缺陷,影响产品质量和性能。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缺陷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方案,帮助企业优化生产工艺,提高成品率。
常见挤压缺陷及应对措施
1. 裂纹(Cracks)
产生原因:
① 加热温度过高 → 材料表面应力增大,超过抗拉强度;
② 挤压速度过快 → 表面与内部应力失衡,导致开裂;
③ 模具摩擦过大 → 拉应力超出材料承受范围;
④ 温度不均 → 铝锭内外部温差过大;
⑤ 多孔模设计不合理 → 中心材料补充不足。
解决方案:
✔ 精确控制挤压温度(如400℃~500℃);
✔ 降低挤压速度(根据合金类型调整);
✔ 优化模具表面处理(氮化、PVD涂层降低摩擦);
✔ 均匀加热(采用感应加热或阶梯式升温);
✔ 合理布局多孔模(避免中心区材料流动不足)。
2. 气泡(Bubbles)
产生原因:
① 挤压筒与铝锭间隙过大 → 空气滞留;
② 挤压筒/垫磨损 → 气体渗入;
③ 挤压速度过快 → 空气来不及排出;
④ 润滑油含水 → 受热膨胀形成气泡;
⑤ 分流模挤压不当 → 残料剪切不彻底。
解决方案:
✔ 调整铸锭尺寸(减少挤压筒间隙);
✔ 定期更换挤压垫(防止磨损漏气);
✔ 低速挤压(预留排气时间);
✔ 使用无水润滑剂(避免水分蒸发);
✔ 优化残料剪切工艺(确保排气彻底)。
3. 起皮(Peeling)
产生原因:
① 挤压筒污染/磨损 → 铝材表面粘附不良;
② 铝锭油污 → 影响表面结合力;
③ 合金更换未清理 → 新旧合金结合不牢。
解决方案:
✔ 定期清洁挤压筒(避免残留氧化皮);
✔ 控制铝锭表面清洁度(去油、去氧化层);
✔ 彻底清理设备(更换合金时严格清洗)。
预防措施总结
✅ 优化工艺参数(温度、速度、压力);
✅ 定期维护设备(检查磨损、更换损耗件);
✅ 严格清洁管理(避免油污、氧化污染);
✅ 采用高品质模具(减少摩擦与缺陷)。
延伸阅读